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耳垢怎麼清 ?

案例1:
媽媽帶著剛滿一歲的小朋友來到診間, 說:醫生, 我的兒子耳屎好多, 可不可以幫我清理一下?
案例2:
65歲伯伯來診間, 向我說: 醫生, 聽說你清耳屎的技術很好, 我耳屎很多, 理髮店的小姐叫我來找你!!

關於耳垢或是耳屎, 我在網路上找到高醫張昭熙醫師寫的資料(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9210/14.htm , 見下面的摘要)很詳細, 不過我補充一下我的一些經驗. 清耳垢大概分成兩個狀況, 第一是醫生主動要幫你清, 第二就是病人要求醫生清. 誠如張醫師所寫的資料, 其實耳道上面有皮膚, 當然會有一般皮膚常見的皮脂分泌和表皮脫落的問題, 一般我們洗澡, 當然是把這些分泌物以及汗水, 外面的污染物洗掉, 但是耳垢和那些分泌物同樣有抑菌和保護的作用, 舉例來說, 冬天洗澡如果用太熱的水, 肥皂洗的太用力容易得所謂的"冬季搔癢症", 那是失去了皮膚油脂的保護.從構造來看, 正常人的耳道一端是封閉的耳膜, 只有一端開口, 內1/3處有一較狹窄處(類似瓶子), 另外一方面, 耳道皮脂腺只分布在外1/3處, 它有天生的清潔方式, 包括我們跑跳, 咀嚼說話, 都會使耳垢向外移動而跑出, 我們或許稍微給它協助一下, 比如毛巾輕拭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得到清潔!!醫生主動要幫忙清的狀況大多是因為有必要檢查耳膜但是耳垢影響了視線. 病人要求清耳垢的, 多半是自己曾經歷過耳垢引起的如耳朵悶塞, 聽力下降或是搔癢. 其實, 這些也要歸咎於不正確的清理耳垢, 有些人拿起耳耙子或是棉花棒就拼命掏, 不小心就把耳垢推向最深的部分, 前面提過, 耳道中段有比較狹窄之處, 一但裡面堆了 一堆東西當然就更難出來了. 還有人到理髮店清理, 雖然有人看著清不像自己是"盲目"清, 但是一來他們也非專業人士, 另外所用的工具也未經消毒甚至多半共用, 可能因此就染上了"耳黴菌"--就是耳朵的香港腳啦!!有看過香港腳的人應該知道, 有的香港腳會不停的脫屑, 這就造成了"耳垢"增加及搔癢!!
最後建議大家, 對大部分人而言,耳垢並不需要特別去清除它, 隨手的清潔就可以了.至於少數容易形成耳垢阻塞者,最好還是定期接受耳鼻喉科醫師的檢查.

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
耳鼻喉科 張昭熙 主治醫師(92年10月)
一般人會將耳垢(屎)視為人體的排泄物且一無是處,其實不然。它主要的組成包括淺部外耳道腺體的分泌物及耳道深部細胞往外排出的角質層。耳蠟腺最初的分泌物是乳狀,與空氣結合後變成褐色帶黏性物質,再與皮脂腺的分泌物及上皮細胞角質層相混合後,即形成所謂的耳垢。耳垢呈現弱酸性且含有一些內在酵素,由於上述原因它具有兩個重要功能,一是可以保護外耳道,另一是具有抑菌功能。
耳垢可分為「乾」及「溼」兩型,乾型耳垢呈灰褐色,質地乾而易碎,又被稱為「米糠型」耳垢;溼型耳垢呈金褐色溼而黏,又被稱為「密蠟型」耳垢。
研究顯示溼型耳垢為顯性遺傳且較好發於白種人,而黃種人則有較多的乾型耳垢。一般說來溼型耳垢較容易發生耳垢阻塞,雖然如此,這兩型耳垢的制菌能力並沒有很大的差別。
很多人會問:「耳垢需要定期清理嗎?」其實大部分的人並不需要,因為人體的外耳道表皮發展出一套精密的「自清」功能。特別是在成人,因耳道較寬,鬆動的耳垢在咀嚼、講話時可以自行排出外耳道。它可能經由在耳道深部新細胞形成時將老細胞逐漸往外推出或是在表皮細胞分化過程主動將角質層往外排出。在逐漸往外移動的過程中,角質層會形成一道道波浪狀堆積,最後在前緣碎裂完成脫屑過程。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人有耳垢阻塞的問題,有時會因洗澡或游泳時不小心讓水流入耳道內,使得耳垢膨脹進而造成耳道壓力感、漲痛感甚至短暫的聽力損失。若有這種情形,那就應該儘速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協助,千萬不可以自行嘗試以棉棒掏耳,如此做不只是將耳垢更往深處推,有時還會造成外耳道甚至耳膜的創傷。
若懷疑耳垢是造成聽力損失的原因或者耳垢已影響醫師對耳疾之診斷,我們應該對阻塞外耳道的耳垢進行清除。一般而言,若耳垢不易取出時不建議強行取出,可考慮利用耳道灌洗或先使用一些耳滴劑數天後再將耳垢取出,當然這些處置都必須由熟知耳科解剖構造的耳鼻喉科醫師來執行。

沒有留言: